字體
關燈
   存書簽 書架管理 返回目錄
  頭上是密不透光的枝葉,偶爾見到天空,也是灰蒙蒙的陰云和密密的雨點。

  腳下是松軟又泥濘的濕泥腐殖,眼前是彌漫的霧氣,能見度極低。一步一跌,兩步一摔,黃立奮力地向前跑著。

  永歷十七年(1663年)(康熙二年)九月初九,上百條船航行于長江之上,正順流而下。

  這里乃是長江三峽,兩面是奇峰突兀,怪石嶙峋,綿延不斷的峭壁懸崖。

  放眼望去,宛如一條迂回曲折的畫廊,充滿詩情書意,可以說處處有景,景景相連。

  但立于船頭的臨國公李來亨卻無心欣賞美景,更沒有什么吟詩抒懷的心情。他棱角分明的臉上,充滿了沉重和積郁,眉頭緊鎖。

  戰敗的陰霾籠罩著整個船隊,船上有不少傷兵,卻都忍著痛不愿出聲,情緒低落已極。

  今年正月,清軍以湖廣總督董學禮、陜西提督王一正、四川總督李國英三路大軍由東北西三路圍攻夔東。

  李國英率清軍先后占領了大昌縣,夾攻茶園坪,擊敗明軍袁宗第所部,迫降岐侯賀珍之子賀道寧。

  袁宗第所部據險拼殺,終因寡不敵眾,帶著殘兵敗卒乘夜跳崖脫走,同郝搖旗部合營。

  正月上旬,陜西提督王一正帶領陜西、河南清軍也由白土關進入湖北,攻占了竹山和竹溪二縣。

  郝搖旗率部同清軍交戰于房縣赤土坡、鄧川峪,接連被擊敗,只得帶領部下士卒和家口放棄經營十二年的房縣據點,同劉體純部會合。

  在清軍步步進逼、形勢逐漸惡化的情況下,郝搖旗同劉體純聯合以興山縣為基地的李來亨部對清軍實行反擊,以變被動為主動,打破清政府的圍剿計劃。

  七月二十三日,李來亨、劉體純、郝搖旗三部聯合對湖廣清軍大舉反擊,董學禮所部被殺得抱頭鼠竄,一直逃回彝陵(今湖北宜昌市),喘息方定。

  取得東線重大勝利以后,李來亨、劉體純、郝搖旗又聯合袁宗第、黨守素、塔天保、馬騰云七部共計五萬明軍乘勝西上,準備一舉擊破四川清軍。

  可惜,四川總督李國英所部兵力雄厚,且踞守險要的巫山縣城。

  夔東諸家聯軍在巫山城下猛攻近半月,未能攻下巫山城,卻被清軍反擊所打敗,死傷甚多,無奈退兵。

  “父親,前面就到香溪口了。”李岳來到近前,小心地提醒著李來亨。

  香溪口是李來亨所部占領的興山縣根據地,進入長江的重要通道,年初被董學禮占領,之后三家合兵,擊敗清軍,才又重新奪回。

  李來亨輕輕點了點頭,并沒有說話。雖然快到根據地了,可他的心情卻依然沉重。

  東西兩線的反擊作戰,雖然是一勝一負,但卻沒有擺脫戰略上的被動局面。且人馬損失較為慘重,想再次合兵發動如此規模的作戰,幾乎是不太可能了。

  而且,夔東各部明軍是以一隅敵全國。在人力和資源上,根本沒辦法和已經坐穩江山的滿清相比。

  自身的損失很難補充,清軍卻能不斷地增兵作戰,夔東基地在逐漸縮小,以后肯定要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,直到最后的山窮水盡。

  船只在減速,慢慢地拐進香溪口。碧清澄透的溪流與混沌泛黃的江流匯合一處,顯得涇渭分明,如同一匹綠綢在長江江面上。

  香溪發源于神農架山區,流過石灰巖裂縫,經洞穴過濾沉淀,“水色如黛,澄清可掬”;由北向南注入長江,交匯處清濁分明,相映成趣。

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