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實也是如此殘酷,中華大地上繼續堅持抗清的武裝,只剩下了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順軍余部為主的“夔東十三家”。
形勢惡劣還不是最重要的,關鍵是沒有了繼續堅持下去的希望,失去了引領他們奮戰的旗幟。
永歷已死,晉王已逝,萬里江山只剩下這區區一隅之地。他們英勇奮戰的目的是什么?
為大明,為衣冠,為尊嚴,為忠義?好象都是,又似乎都不是。
缺了大義名份,也就是師出無名,這就很尷尬,很令人灰心喪氣了。
“反清復明”自然是最好,最能籠絡人心的口號。但沒有明朝宗室振臂舉旗,難以鼓動人心,難以吸引部眾。
至于依附于郝搖旗的明東安王朱盛蒗,宗藩關系太遠,既無名,又不能服眾,難以扛起反清大旗。
所謂正愁沒人教,天上掉下了粘豆包。
“或許,這是一個轉機。”李來亨瞇了下眼睛,心中升起些許的希望,“能夠穩定人心,把十三家武裝團結在一起,繼續抗清的事業。”
在清軍的大舉圍攻下,又因為窮山惡水的艱苦。李來亨能夠預想到,很多明軍將士會對前途悲觀絕望,叛變事件在以后會不斷發生。
而眼前這位疑似“朱三太子”的出現,卻讓李來亨找到了暫時的對策,至少是能對目前的內部形勢有所影響。
盡管李來亨還有很多疑惑,比如滿清已經占據天下,若是大明的宗室子弟,不太可能到處瞎跑,更是隨身帶著能夠暴露身份的證據。
但朱三太子是真是假,這根本不重要。對李來亨,對抗清的各路武裝,都是一樣的。
就象民間傳說的朱三太子,可能是朱慈炯,還可能是朱慈煥,抑或是朱慈炤。都不過是一個旗號或一個名義,真正是誰,并不重要。
重要的是,這個名號背后的意義。那是正統,是大義名分,是師出有名,是能鼓動人心的宣傳和號召。
“接下來,就看這位‘朱三太子’是否有反清復明之志,是否有不懼犧牲的勇氣啦!”李來亨有些無奈地苦笑起來。
不管是真是假,至少得認可反清復明,起碼別畏縮怯懦,要表現出振奮軍心民意的氣勢。
好嘛,一說就是悲觀絕望,一講就是要逃跑保命,甚至是要投降清軍。你到底是抗清的旗幟,還是投降的代表?
李來亨計議已定,心中稍微松快了一些。
事到如今,也只能是死馬當成活馬醫,不管什么招數,但凡有利于緩解當前的形勢,能試就都要試一下。
……………
網頁版章節內容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
請退出轉碼頁面,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。